Web3融资潜规则:站队、标签与循环的造梦游戏

Web3 圈内一直流传着一些关于项目融资的潜规则。据说,某财库的"广告位"是可以购买的 - 项目方只需认购一定数量的代币,该财库就会将部分资金用于购买项目方的代币,其余则用于购买比特币和以太坊。起初我们对此不以为然,觉得荒谬可笑。然而,当真有中间人带着具体方案找上门来时,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才是那个不明就里的人。

在 Web3 世界里,融资和选举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都需要"拜码头"。

回想 2017 年 ICO 的日子,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做好产品、在论坛宣传、发布代币地址就万事大吉了。我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回答社区问题和努力开发产品上。后来才明白,你还需要认识行业大佬、各种顾问、寻找机构背书、对接做市商和交易所等等。加入某个阵营往往意味着要与另一方说再见。

在这个号称要"重塑世界交易体系"的新世界里,站队和派系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业内曾有传言,如果你选择在某个交易所首发,那么在其竞争对手那里上市就要等很久;如果你接受了某个投资机构的资金,那么就基本与其他机构的投资无缘了。诸如此类的"二选一"现象曾经广为流传。

当然,随着行业的成熟和专业化,这种派系之争在利益面前逐渐被消磨。毕竟在头部玩家占据大半江山的情况下,其他玩家只有放下成见,抱团才能分到残存的蛋糕。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注意力有限,为了更好地区分,我们习惯给人事物贴标签。在 Web3 领域,这种标签化更为明显,从市值、行业、功能,到投资方、代币发行渠道等都成为区分的依据。

大家都在寻找一个支点,希望通过它来实现信任背书、快速识别项目特性、了解项目所处阶段、管理预期等功能。

通过一系列的标签管理,人们可以快速建立初步印象并展开想象。例如,获得某知名投资机构支持的项目,往往会让人联想到"优质项目";而某些交易平台孵化的项目,则可能引发人们对"上所"的预期。这些标签背后,是品牌溢价的体现。

Meme 的传播逻辑与此类似,往往依靠某个"叙事"或"IP"。这个标志性人物或事件最好是大众熟知的,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认知门槛。比如某些科技企业家、交易所创始人或政要人物,他们的名字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借助这些知名度,meme 更容易进入传播者的视线,并经由他们的努力(如推荐)扩散到更广泛的圈层。

人性使然。当一个人说时,你可能不以为意;当几个人说时,你可能会嗤之以鼻;当一群人说时,你会开始关注。同样,当一个人赚钱时,你可能认为是运气;当几个人都赚钱时,你可能会去了解一下;当一群人赚钱时,大部分人就会开始尝试。特别是当这些赚钱的人是所谓的"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或高净值人群,并且他们能侃侃而谈地解释他们的每一分收益时,这种影响力会被不断放大,直到触动观众的情绪。

Web3 就像一个梦幻王国,人们都在寻找下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站在高处的造梦者们则远远观察着普通用户的反应,竭尽全力地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资金。

无论是链上活动的繁荣还是新的叙事出现,大家都明白最终要回归价值。然而,币圈的人似乎总想逆天改命,就像明知生老病死的规律,却希望自己能够例外一样。于是,很多人都经历着这样的循环:从最初的怀疑不解,到小额尝试后的兴奋,再到冲动入场,最后落得一地鸡毛。然而,当下一个类似的项目出现时,这个循环又会重新开始。

我们所能看到的风口,可能只是造梦者想让我们看到的幻象,而财富效应则是诱惑我们跳入这个循环的催化剂。

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我们似乎总是难以跳出这个魔咒,不断重复着分分合合的戏码。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GateUser-4745f9cevip
· 07-17 06:53
圈子就是规则
回复0
诗与远链vip
· 07-17 06:49
一切向钱看齐
回复0
地板价梦魇vip
· 07-17 06:42
江湖路不好混
回复0
LowCapGemHuntervip
· 07-17 06:40
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回复0
TrustlessMaximalistvip
· 07-17 06:28
圈内生态早已腐烂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