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浏览器格局:从用户界面到Agent调用平台

AI时代浏览器的新格局

第三次浏览器战争正在悄然展开。回顾历史,从Netscape到IE,再到Firefox与Chrome,浏览器之争一直是平台控制权与技术范式变迁的缩影。Chrome凭借快速更新和生态联动成为霸主,Google通过搜索与浏览器的双寡头结构,形成了信息入口的闭环。

但这一格局正在动摇。大语言模型(LLM)的崛起使越来越多用户在搜索结果页"零点击"完成任务,传统网页点击行为减少。同时,有关Apple可能在Safari中替换默认搜索引擎的传闻,进一步威胁了Alphabet的利润基础,市场对"搜索正统"的不安已显露端倪。

浏览器本身也面临角色重塑。它不仅是展示网页的工具,更是数据输入、用户行为、隐私身份等多种能力的集合容器。AI Agent虽强,但若要完成复杂页面交互、调用本地身份数据、控制网页元素,仍需借助浏览器的信任边界和功能沙盒。浏览器正从人类界面,演变为Agent的系统调用平台。

真正可能颠覆当前浏览器格局的,不是另一个"更好的Chrome",而是全新的交互架构:从信息展示转向任务调用。未来浏览器需为AI Agent设计 - 不仅能读,还能写和执行。Browser Use等项目正尝试将页面结构语义化,把可视化界面转化为LLM可调用的结构化文本,实现页面到指令的映射,大幅降低交互成本。

市场上的主流项目已开始布局:Perplexity构建原生浏览器Comet,用AI取代传统搜索结果;Brave将隐私保护与本地推理结合,用LLM增强搜索与屏蔽功能;而Donut等加密原生项目,则瞄准AI与链上资产交互的新入口。这些项目的共同特征是:重构浏览器的输入端,而非美化其输出层。

对创业者而言,机遇在于输入、结构与代理的三角关系。浏览器作为未来Agent调用世界的接口,意味着谁能提供可结构化、可调用、可信任的"能力块",谁就可能成为新一代平台的组成部分。从SEO到AEO(Agent Engine Optimization),从页面流量到任务链调用,产品形态与设计思维都在重构。第三次浏览器战争,发生在"输入"而非"展示";决定胜负的,不再是谁抓住用户的眼球,而是谁赢得了Agent的信任,获得了调用的入口。

给创业者的建议

作为创业者,要认识到浏览器仍是互联网世界最大的未被重构的"总入口"。真正具备颠覆潜力的是"输入侧"的创新 - 如何让AI Agent主动调用你的产品来完成具体任务。这将决定产品能否嵌入Agent生态,获得流量与价值分配。

搜索时代拼"点击";代理时代拼"调用"。重新将产品想象成API组件,让智能体不仅能"读懂"它,更能"调用"它。关注三个维度:

  1. 接口结构标准化:确保产品"可调用"。考虑信息结构是否可标准化并抽象为明确schema,关键操作是否可通过语义化DOM或JSON映射描述,是否提供状态机让Agent复现用户行为流程。

  2. 身份与通行:帮助Agent"越过信任障壁"。尤其在Web3场景中,成为区块链世界的MCP(Multi Capability Platform),提供通用指令层或标准化合约接口集。

  3. 流量机制再理解:从SEO转向AEO/ATF。产品需有清晰任务颗粒度,做Agent优化或任务调度适配。简化注册流程、提供实时接口、适配不同LLM框架的调用语法。

未来的创业项目不是再造浏览器,而是让现有浏览器为Agent服务,为新一代"指令流"建立桥梁。构建Agent调用世界的"接口语法",成为智能体信任链中的环节,搭建下一个搜索模式的"API城堡"。Web3 + AI Agent时代,靠调用链抓住Agent的执行意图,而非靠UI抓住用户注意力。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ChainChefvip
· 07-17 02:20
真是的,谷歌的搜索配方有点过时了......是时候给这个浏览器汤加入一些新鲜的LLM调味料了
查看原文回复0
空投碎片收集者vip
· 07-17 02:17
IE真的要死透了
回复0
币圈柠檬精vip
· 07-17 02:12
哎呀要是早知道Google这么牛 当初我咋不卖肾买点股票呢
回复0
快照自动机vip
· 07-17 02:09
chrome要凉了是吧
回复0
Token_DustCollectorvip
· 07-17 02:06
IE已经躺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