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联合推广任务上线!
本次活动总奖池:1,250 枚 ES
任务目标:推广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专场
📄 详情参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务内容】
请围绕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动进行内容创作,并晒出参与截图。
📸【参与方式】
1️⃣ 带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发帖
2️⃣ 晒出以下任一截图:
Launchpool 质押截图(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页面截图(交易 ES)
3️⃣ 发布图文内容,可参考以下方向(≥60字):
简介 ES/Eclipse 项目亮点、代币机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对 ES 项目的观点、前景判断、挖矿体验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矿 或 Alpha 积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对比
🎁【奖励说明】
评选内容质量最优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以太坊生态困境与突破:资源分配失衡与创新动力缺失
以太坊生态发展的困境与展望
近期,社交网络上再次掀起了关于以太坊的热烈讨论。这波讨论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某知名人士与社区成员的访谈引发了广泛关注,二是相较于其他公链,以太坊对比特币的价格比持续走低,引发了不少质疑声。对此,我有一些个人见解,希望与大家分享。
总的来说,我认为以太坊的长期发展前景仍然是乐观的。市场上目前并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能够替代以太坊的地位。在以太坊的核心定位中,"去中心化的执行环境"这一概念更强调"去中心化"而非"执行环境"本身。这一基本面并未发生改变。
然而,当前以太坊生态发展面临的瓶颈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Restaking赛道对主流技术发展路径Layer2造成了一定的资源分流。这导致以太坊生态的大量资源被重新分配,使得应用端难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源和用户关注,进而影响了推广和用户教育的进程。
其次,以太坊生态中的关键意见领袖和既得利益者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贵族化"趋势,形成了相对固化的利益阶层。这种现象使得生态系统内的阶级流动受到限制,开发者生态缺乏足够的激励,从而抑制了创新的活力。
Restaking对以太坊生态资源的影响
以太坊的官方发展路线一直是通过分片技术来构建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执行环境。简单来说,就是打造一个完全分布式、不受单一方控制的云计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应用可以通过竞价机制获取计算和存储资源,所有资源的分配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考虑到技术复杂度,以太坊选择了分片方案。这是因为无法承受对全部数据进行100%冗余的巨大浪费。因此,只能通过将数据按不同区域分别处理,再由某个中继节点汇总处理结果。
随着技术迭代,社区最终确定了以Rollup-Layer2方案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这个方案中,应用可以选择构建在独立的Layer2上,而以太坊主网则成为所有应用链的基础设施,除了为应用链提供数据最终性外,还能起到信息中继的作用。这种主从架构在效率和成本上都有不错的表现,既降低了应用运行成本,又在去中心化程度的"安全性"上提供了较好保证。
同时,以太坊也设计了一个相对自洽的商业模式,为ETH token设计了不错的经济模型。一方面,将主链的POW共识机制切换为资产投票式的POS机制,作为交换,各参与方可以获得对主链手续费收入的分红权。另一方面,各个应用链需要通过主链交易进行数据最终性的确认,而交易则需要以ETH作为Gas费用,因此只要作为应用链的各个Layer2保持活跃,就会间接推动以太坊主链的活跃。这样也就让ETH token拥有了从整个以太坊生态捕获价值的能力。
然而,问题出现在去年年末开始火热的Restaking赛道。这个赛道的核心创意是复用参与PoS Staking的ETH,并直接对外提供执行功能,也就是所谓的AVS(抽象验证器系统)。虽然从创新角度来看,这个方向值得肯定,但实际上这成为了导致以太坊当前困境的直接原因。
Restaking的出现,实际上对Layer2造成了一定的资源分流。因为Restaking为应用提供了一个不需要支付主链ETH成本的"第二共识方案"。最直观的例子是当前最落地的AVS在DA(数据可用性)层的应用。在之前的模式中,应用链需要通过在主链上调用合约来为自己的数据带来最终性,这就创造了对ETH的需求。然而Restaking提供了新的选择,即通过AVS来购买共识,这个过程中甚至不需要使用ETH,可以用任何资产来支付共识购买费用。这就让整个DA市场从以太坊独占的垄断市场变成了有Restaking和以太坊共占的寡头竞争市场,自然会影响以太坊的市场定价权和利润。
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挤占了熊市中宝贵的资源。这些资源本应该流向各个应用端,用于推广和市场教育。但现在却被吸引到了对基础设施的"重复造轮子"的工程中。今天以太坊面临的困境,正是由于缺乏足够多的活跃应用导致整个价值捕获系统出现低迷。
当然,造成这个问题的本质也可以理解。这实际上反映了去中心化组织在资源调度上的效率问题。在追求分布式去中心的组织中,各方声音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发展和资源竞争。这在牛市中可能更有利于价值捕获,因为创新潜力非常大。但在熊市的存量博弈中,缺乏统一的资源调度可能导致发展路线出现偏差,进而造成发展停滞。相比之下,某些采用公司架构运作的区块链项目,凭借集中化带来的效率优势而受到欢迎,对热点的捕获和相关举措的推出效率也更高。
以太坊生态面临的内部挑战
在以太坊生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缺乏像其他公链生态中那样积极活跃的意见领袖。虽然这些领袖有时被认为是推动市场情绪的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社区的凝聚力和创业团队的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以太坊生态中,除了核心创始人之外,很难想到其他有广泛影响力的领袖人物。这一现象部分源于最初创始团队的分化,但也与生态内部阶层的固化有关。许多生态成长的收益被早期参与者所获得。考虑到以太坊初期募资的规模,即使不做任何事情,许多早期参与者也已经积累了巨大财富,更不用说以太坊生态中的财富增长已经远超这个数字。
因此,许多早期参与者开始转向保守策略,相比扩张,维持现状变得更具吸引力。为了规避风险,他们在推动生态发展时倾向于采取更谨慎的方法。举个简单的例子,早期参与者只需确保现有成熟项目的地位,并将持有的大量ETH借给有杠杆需求的用户以赚取稳定收益,就能获得可观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缺乏动力去大力推动新项目的发展。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ETH的长期趋势是积极的。市场上目前并没有真正能够替代以太坊地位的直接竞争对手。在以太坊的核心定位中,"去中心化的执行环境"这一概念更强调"去中心化"而非"执行环境"本身。这一基本面并未发生改变。因此,只要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应用生态的建设,以太坊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