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操蛋,我這個地方又開始下雨了天氣預報說要連下三天的雨。其中還有大到暴雨,我不由得心有餘悸,之前的塌牆還沒壘起來,這再下雨沒塌的牆也要塌了。唉求爺爺告奶奶,希望老天爺別在下大雨了吧。


@anoma 的核心,感覺不像是在追什麼熱點項目,更像是和一羣人在摸索一個未知的實驗場。參與這種項目,不是隨便刷刷帖子、點點測試網就完事,真正的樂趣在於你願意花時間去讀代碼、跑節點、感受每次迭代的細微變化,甚至在社區裏和別人吵上幾句,慢慢摸到項目的脈絡。不過說真的,最近兩天全是白球,排名直接滑到6000多,氣得我差點把壘好的牆推倒重來。

這種沉浸的回報,不只是拿到測試網權限、混個社區角色,或者意淫一下未來的空投。真正有意思的是,當你開始基於自己的體驗輸出點看法,試着從某個獨特的角度去拆解它的設計時,你會發現自己在生態裏的話語權慢慢長出來了——就像種樹,平時沒察覺,回頭一看已經枝繁葉茂。

最近很多時間反復琢磨 Anoma 的設計,吸引我的不是那些 intent 架構的精妙細節,也不是 ZK 技術的炫技,而是它對「身分」的全新思考。我們都習慣了把錢包地址、帳戶編號或者 DID 當成數字世界的身分證,固定不變,甩都甩不掉。但 Anoma 卻跳出了這個框框:它覺得鏈上的身分不該是死板的標籤,而應該是在每次交互中,由你的意圖、場景和約束條件臨時織出來的「動態契約」。

換句話說,每一筆轉帳、每一次交易,都像是一場小型的「共識編織」。參與者不用提前綁定固定的身分,但在具體場景下,彼此的關係和邊界卻能清晰確立。這思路給未來的多智能體(agent)協作打了個底:當一堆自主運行的程序在鏈上跑來跑去,它們怎麼認出對方,是敵是友呢。怎麼劃分責任,怎麼動態調整協作規則。

看看現在的鏈上 AI 項目,大多還在「單打獨鬥」的階段——要麼是一個 agent 自己跑模型,要麼就得靠中心化的服務托管。它們費盡心思解決「智能體怎麼思考」,但基本沒碰「智能體怎麼一起玩」這個更硬核的問題。有沒有動態的身分協商,有沒有靈活的責任劃分,所謂的去中心化多 agent 協作,頂多是個好看的概念。

所以從這點看,Anoma 有點像個低調的「協作協議實驗室」。它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喊 AI infra 的口號,但通過重塑身分的邏輯,默默爲智能體的大規模協作鋪了條路。這種底層的思考,可能比那些花裏胡哨的應用層探索,更貼近 Web3和AI結合的內在本質。
@KaitoAI
ZK-5.05%
AGENT-3.84%
查看原文
post-image
post-image
post-image
post-image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