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聯合推廣任務上線!
本次活動總獎池:1,250 枚 ES
任務目標:推廣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專場
📄 詳情參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務內容】
請圍繞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動進行內容創作,並曬出參與截圖。
📸【參與方式】
1️⃣ 帶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發帖
2️⃣ 曬出以下任一截圖:
Launchpool 質押截圖(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頁面截圖(交易 ES)
3️⃣ 發布圖文內容,可參考以下方向(≥60字):
簡介 ES/Eclipse 項目亮點、代幣機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對 ES 項目的觀點、前景判斷、挖礦體驗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礦 或 Alpha 積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對比
🎁【獎勵說明】
評選內容質量最優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以太坊生態困境與突破:資源分配失衡與創新動力缺失
以太坊生態發展的困境與展望
近期,社交網絡上再次掀起了關於以太坊的熱烈討論。這波討論的源頭主要有兩個:一是某知名人士與社區成員的訪談引發了廣泛關注,二是相較於其他公鏈,以太坊對比特幣的價格比持續走低,引發了不少質疑聲。對此,我有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與大家分享。
總的來說,我認爲以太坊的長期發展前景仍然是樂觀的。市場上目前並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能夠替代以太坊的地位。在以太坊的核心定位中,"去中心化的執行環境"這一概念更強調"去中心化"而非"執行環境"本身。這一基本面並未發生改變。
然而,當前以太坊生態發展面臨的瓶頸主要源於兩個方面:
首先,Restaking賽道對主流技術發展路徑Layer2造成了一定的資源分流。這導致以太坊生態的大量資源被重新分配,使得應用端難以獲得充足的發展資源和用戶關注,進而影響了推廣和用戶教育的進程。
其次,以太坊生態中的關鍵意見領袖和既得利益者呈現出一定程度的"貴族化"趨勢,形成了相對固化的利益階層。這種現象使得生態系統內的階級流動受到限制,開發者生態缺乏足夠的激勵,從而抑制了創新的活力。
Restaking對以太坊生態資源的影響
以太坊的官方發展路線一直是通過分片技術來構建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執行環境。簡單來說,就是打造一個完全分布式、不受單一方控制的雲計算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應用可以通過競價機制獲取計算和存儲資源,所有資源的分配完全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
考慮到技術復雜度,以太坊選擇了分片方案。這是因爲無法承受對全部數據進行100%冗餘的巨大浪費。因此,只能通過將數據按不同區域分別處理,再由某個中繼節點匯總處理結果。
隨着技術迭代,社區最終確定了以Rollup-Layer2方案作爲主要發展方向。在這個方案中,應用可以選擇構建在獨立的Layer2上,而以太坊主網則成爲所有應用鏈的基礎設施,除了爲應用鏈提供數據最終性外,還能起到信息中繼的作用。這種主從架構在效率和成本上都有不錯的表現,既降低了應用運行成本,又在去中心化程度的"安全性"上提供了較好保證。
同時,以太坊也設計了一個相對自洽的商業模式,爲ETH token設計了不錯的經濟模型。一方面,將主鏈的POW共識機制切換爲資產投票式的POS機制,作爲交換,各參與方可以獲得對主鏈手續費收入的分紅權。另一方面,各個應用鏈需要通過主鏈交易進行數據最終性的確認,而交易則需要以ETH作爲Gas費用,因此只要作爲應用鏈的各個Layer2保持活躍,就會間接推動以太坊主鏈的活躍。這樣也就讓ETH token擁有了從整個以太坊生態捕獲價值的能力。
然而,問題出現在去年年末開始火熱的Restaking賽道。這個賽道的核心創意是復用參與PoS Staking的ETH,並直接對外提供執行功能,也就是所謂的AVS(抽象驗證器系統)。雖然從創新角度來看,這個方向值得肯定,但實際上這成爲了導致以太坊當前困境的直接原因。
Restaking的出現,實際上對Layer2造成了一定的資源分流。因爲Restaking爲應用提供了一個不需要支付主鏈ETH成本的"第二共識方案"。最直觀的例子是當前最落地的AVS在DA(數據可用性)層的應用。在之前的模式中,應用鏈需要通過在主鏈上調用合約來爲自己的數據帶來最終性,這就創造了對ETH的需求。然而Restaking提供了新的選擇,即通過AVS來購買共識,這個過程中甚至不需要使用ETH,可以用任何資產來支付共識購買費用。這就讓整個DA市場從以太坊獨佔的壟斷市場變成了有Restaking和以太坊共佔的寡頭競爭市場,自然會影響以太坊的市場定價權和利潤。
更重要的是,這種變化擠佔了熊市中寶貴的資源。這些資源本應該流向各個應用端,用於推廣和市場教育。但現在卻被吸引到了對基礎設施的"重復造輪子"的工程中。今天以太坊面臨的困境,正是由於缺乏足夠多的活躍應用導致整個價值捕獲系統出現低迷。
當然,造成這個問題的本質也可以理解。這實際上反映了去中心化組織在資源調度上的效率問題。在追求分布式去中心的組織中,各方聲音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發展和資源競爭。這在牛市中可能更有利於價值捕獲,因爲創新潛力非常大。但在熊市的存量博弈中,缺乏統一的資源調度可能導致發展路線出現偏差,進而造成發展停滯。相比之下,某些採用公司架構運作的區塊鏈項目,憑藉集中化帶來的效率優勢而受到歡迎,對熱點的捕獲和相關舉措的推出效率也更高。
以太坊生態面臨的內部挑戰
在以太坊生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缺乏像其他公鏈生態中那樣積極活躍的意見領袖。雖然這些領袖有時被認爲是推動市場情緒的力量,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社區的凝聚力和創業團隊的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以太坊生態中,除了核心創始人之外,很難想到其他有廣泛影響力的領袖人物。這一現象部分源於最初創始團隊的分化,但也與生態內部階層的固化有關。許多生態成長的收益被早期參與者所獲得。考慮到以太坊初期募資的規模,即使不做任何事情,許多早期參與者也已經積累了巨大財富,更不用說以太坊生態中的財富增長已經遠超這個數字。
因此,許多早期參與者開始轉向保守策略,相比擴張,維持現狀變得更具吸引力。爲了規避風險,他們在推動生態發展時傾向於採取更謹慎的方法。舉個簡單的例子,早期參與者只需確保現有成熟項目的地位,並將持有的大量ETH借給有槓杆需求的用戶以賺取穩定收益,就能獲得可觀回報。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缺乏動力去大力推動新項目的發展。
盡管如此,我仍然認爲ETH的長期趨勢是積極的。市場上目前並沒有真正能夠替代以太坊地位的直接競爭對手。在以太坊的核心定位中,"去中心化的執行環境"這一概念更強調"去中心化"而非"執行環境"本身。這一基本面並未發生改變。因此,只要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推動應用生態的建設,以太坊的未來仍然充滿希望。